Wednesday, December 3, 2014

皮膚病「這路實在太孤獨」

 皮膚病「這路實在太孤獨」

(續昨)J小姐似乎在對布緯食療沒有任何瞭解的狀況下,已經開始調製她心目中的「布緯食療」,這樣怎會有療效?很多讀者都明白,像布緯食療這一類的食療,是絕對不可以隨意改變份量和製造方法的,我已經無數次強調要看書照做,否則無效,吃也是白吃,浪費了治病的黃金時間。記錄布緯食療的書有《嚴選偏方》1和2、還有《嚴浩偏方》,看完三本書中的有關文章不會多過兩小時,三本書的價錢加起來即使沒有打折也才200出頭,加上去書店的交通時間也就一個小時……要照顧的可是你自己的身體!佛陀說過,這世界上如果有一樣事物比較寶貴,也只有身體。
J小姐:「還有椰子油的問題,感覺塗了在面上有鎮靜作用。我也試過將椰子油代替牛油造麵包和蛋糕,味道不變還有椰香味,這樣做感覺健康一點,但會否大大影響了椰子油的作用?」
答:「椰子油可以加熱,不會有影響。」
J小姐:「現在的臉很乾,可否在椰油之後加上潤膚膏?」
答:「要看甚麼潤膚膏。食療主義有改善皮膚的『膚安霜』,有止癢和保濕的作用,是我特別請一位天然精油大師為皮膚病患者度身定做的,但因為全是手工做,數量有限,效果又好,總是一來就賣光,最好預訂。」
J小姐:「謝謝回答那麼多問題,這路實在太孤獨,有錢都醫不好,祝大家身體健康,家庭幸福!」
這句話說得好感性呢!謝謝J小姐為大家的祝福! (未完)

Facebook專頁:嚴浩生活 

嚴浩 七天垃圾食物即傷腦

七天垃圾食物即傷腦

新南威爾斯大學(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,簡稱UNSW),是澳大利亞一所世界頂尖研究型學府,大學中的學者最近發現:老鼠在服食以高糖和高脂肪為主的快餐食物才一周,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,在此同時,老鼠腦子中海馬記憶體部分開始發炎,海馬記憶體負責形成記憶和儲存記憶,發炎越是嚴重,記憶力越衰退。
參加科研的Margaret Morris博士說:「科研中最令人驚訝的發現,是大腦衰敗的速度。」老鼠才吃了垃圾食物6天,大腦已經開始衰敗!垃圾食物包括甜品糕點、炸薯條、薯片、和餅乾、甜麵包圈、汽水飲品一類的食物。
如果食物健康,只吃甜品又如何?食物健康、只喝糖水的老鼠大腦同樣迅速衰敗。博士結論說:「即使飲食結構沒有高脂肪,只有高糖,一樣造成大腦迅速衰敗。」
海馬記憶體功能衰敗後無法恢復,科研學者發現,即使老鼠戒除高糖高脂肪食物,只吃健康食物,已經衰敗的大腦也無法康復。老鼠吃垃圾食物的日子只有6天,博士說:「老鼠在6天中當然不會變得痴肥,這說明一點,在體重明顯增加之前,腦敗壞和記憶力衰退現象已經比體重變化先發生了。」
飲食不會影響辨認能力,無論習慣性進食健康或者不健康食物,老鼠都有能力辨認物體,影響的是記憶力。這個科研結果發表在「大腦、行為與免疫力雜誌」( Brain, Behaviour and Immunity),原載於University Herald。
Facebook專頁:嚴浩生活 

嚴浩 肥仔肥妹的成因

肥仔肥妹的成因

(續昨)「吃垃圾食物會上癮,變成惡性循環越吃越多,吃垃圾食物的老鼠比那些健康飲食的老鼠多攝入兩倍卡路里。」Kenny博士說。「當停止為老鼠供應垃圾食品,改用蔬菜沙拉代替,已經上癮的老鼠立即拒絕進食,寧願餓死也不就範,兩個星期後才逐漸習慣新的飲食結構。」
這項研究證實了多年來癡肥患者自己的說法,即垃圾食物上癮一旦染上很難戒除,與煙癮、酒癮、毒癮等一樣。大腦中的一部分神經負責提供愉悅感,上癮的老鼠這一部分機制的化學平衡功能逐步退化,意思是說,本來這部分的神經是為了感受和傳遞飽食帶來的愉悅,但這個功能變得越來越退化,患者老覺得沒有飽的快感,明明已經吃撐了,但還是沒有飽了的感覺,形成病態的強制性進食,吃下更大量高熱量、高脂肪、高糖的食物,直至癡肥。
垃圾食物上癮的速度很快。垃圾食品上癮引起的大腦變化相等於吸毒,也相等於過分依賴藥物、即自我強制用藥的病態。
最近的調查數據發現,英國1/4的人有癡肥問題,婚後癡肥的人比同齡單身者高出兩倍。預計到2020年,10個男人8個超重,10個女人7個太肥,官方的「展示報告」警告:心臟病、糖尿病、中風發生的機率隨着腰圍的增加而增加。(The UK government commissioned the'Foresight report')

Facebook專頁:嚴浩生活 

避孕丸是否已過時?

避孕丸是否已過時?

2014年12月3日

避孕丸是否已過時?

根據家計會《2012年香港家庭計劃知識、態度及實行調查》顯示,本港使用避孕丸的婦女由二十年前約兩成降至約一成,居首位的安全套則由四成升至七成。安全套方便易用、毋須醫生處方、除了少部分男士有過敏外,極少副作用。隨着單身人口增加,也令更多人採用安全套預防感染性病。此外,本港夫婦性生活頻率偏低,每月只有約四次,或因覺得毋須每天服用避孕丸。
不少人籠統地覺得避孕丸副作用多,誤以為避孕丸會致肥、增加子宮癌的風險、與安全套成效相同等。其實避孕丸的可靠度高很多,第三、四代的荷爾蒙含量頗低,體重增加、經期亂、頭痛、情緒轉變等副作用輕微且短暫,而且可減少患盤腔炎、良性乳房腫瘤、卵巢癌、子宮內膜癌等機會。
假如因為認識不足、誤解或疑慮,或會選擇不適合自己的避孕方法,建議大家尋求避孕諮詢,及定期作身體檢查,由醫護人員評估你的健康狀況,及按伴侶二人的需要及意願提供建議。假如生活習慣或健康有所轉變,亦會建議轉用更適合的方法。對於以下個案中的女士,避孕丸是十分合適的選擇:
1.準婚、健康──混合荷爾蒙(雌激素及黃體酮)避孕丸,但有乳癌、心血管病等健康問題或風險者不適用。
2.哺乳、丈夫對安全套過敏──不含雌激素的單一荷爾蒙避孕丸,若忙於照顧嬰兒,可三個月注射一次單一荷爾蒙避孕針。
3.三十六歲、吸煙、使用混合性避孕丸多年── 轉用單一荷爾蒙避孕丸,因混合荷爾蒙對心血管的影響會因年齡及大量吸煙而增加,不適合三十五歲以上吸煙者。
4.五十歲、使用混合性避孕丸多年,丈夫抗拒安全套──轉用單一荷爾蒙避孕丸至五十五歲。
若擔心漏服避孕丸,可養成每天定時服丸的習慣、或善用提醒服丸的手機程式。必要時可諮詢醫生,以緊急避孕作為漏服避孕丸的補救措施。
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
隔周三刊登

幽門螺旋菌 情緒與胃病

幽門螺旋菌 情緒與胃病

2014年12月3日

幽門螺旋菌 情緒與胃病

三十年前澳洲兩位醫生共同發現幽門螺旋菌(HP)是胃炎、胃潰瘍的主因,並獲2005年諾貝爾獎。現凡胃痛、消化不良、噯氣、胃灼熱等慢性胃病,必先做HP檢查,如有發現,醫生會建議連續服用一至兩周抗生素以消除這種病菌;對於嚴重胃炎、胃潰瘍、高風險胃癌的病人,醫生會強烈建議消除HP。
於是有人以為HP是胃病的根源,以至有些例行身體檢查也將HP列入項目清單。林生林太兩夫婦都沒有胃病徵狀,驗身時發現林太胃部染有HP,林生則沒有,醫生A建議林太服用抗生素,除之而後快;醫生B卻不建議服用抗生素,認為可以與HP和平共處。林生林太來問我是否要服抗生素,有沒有替代中藥,我解釋了一般HP常識,建議她就自己的情況再諮詢醫生,如有需要可看專科醫生,才作定奪。
即使與帶菌者緊密接觸,也不會人人受感染,一個調查發現結婚夫婦如果其中一人感染HP,配偶的感染率是68%。況且,即使HP得以在胃、十二指腸的黏液內層膜滋生,並不都會引起胃病症狀。所以可以推想,胃病成因主要是關乎體質,HP只是致病過程中的因素。
殺掉HP真的一了百了
答案是否定的,例如胃潰瘍病人HP的感染率為70至90%,即起碼有10至30%胃潰瘍與HP無關;又例如,臨床試驗帶HP的胃潰瘍病人用抗生素治療,當中20%會再次患上胃潰瘍。
近年有研究指HP具有多種菌株,DNA差異甚大,只有少數菌株會造成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。在HP帶菌人數持續減少,胃癌發生率大幅下降的同時,食道腺癌卻急升,令人懷疑殺滅HP可能造成顧此失彼的情況。此外,HP抗藥性的問題近年開始浮現,在香港雖然HP帶菌人數逐步下降,但HP抗藥性卻逐漸增加,令人擔心抗生素最終無法控制HP,或者引起菌株變種。
傳統中醫不管有沒有HP,總以病人臨床表現來分析病因,其中情緒壓力是胃病的常見因素,機理是由於鬱怒傷肝,肝失疏洩。若造成肝氣犯胃,則胃部脹痛,痛連兩脇、噯氣、吞酸嘈雜、消化不良;若造成肝胃鬱熱,則出現熱氣徵狀,例如胃部灼痛,似飢非飢,泛嘔酸水,口乾口苦,心煩易怒。
作者為香港專業教育學院(柴灣)應用科學系高級講師
隔周三刊登
放大圖片
放大圖片
放大圖片

Saturday, November 29, 2014

乳你同行︰乳癌風險評估

 乳你同行︰乳癌風險評估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1130/18952362

乳癌資料庫成立第一年,約有一千人參與登記,發展到今天有萬三位病人參與,每年新確診個案,接近四成病人參與,公私營病人參與比例是7比3。所衍生的數據,確屬具代表性。資料庫取得成功,實有賴公私營醫護人員的支持,將資料庫的訊息傳給病人。
過去廿年,香港乳癌病人增幅達三倍,由九三年至今,每年發現入侵性乳癌人數,由一千人升至三千四百人,還未計零期病人,若計及那四百多人,一年乳癌新病例近四千宗,平均每十五位婦女,便有一人患上乳癌,情況頗為嚴峻。
資料庫成立第一件事,是想了解乳癌為何增長那麼快,病人的風險因素是甚麼。乳癌實況「第一號」報告,結果分析到四大重點。(一)有七成多病人運動不足,每星期不足三小時,而醫學角度,運動可減低乳癌風險。(二)約有三分二病人從沒餵過人奶,而女性餵母乳多於六個月有保護作用。(三)有三分之二病人覺得生活有壓力,其中有一半時間更生活在很大壓力之下。(四)有三、四成病人超重或過胖,肥胖與乳癌有關。
今年五月,乳癌資料庫與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,簽了一項為期三年的合作意向書,研究乳癌病人承受風險的特點,希望從中分析到哪些高危因素是關鍵,以找出乳癌誘因,作出預防。研究正進行中,希望明年會有初步報告出來。分析結果,亦可區分哪些因素,令過去廿年乳癌數字大升。
研究第二步,會做病例對照研究,比較乳癌病人與普通市民在風險因素的差別。之後的第三步,計劃建立一個「風險預測模型」,預測如果一個普通人,若有某些高危因素,其患乳癌風險會是多少。全球醫學界知道,女士若患過非典型乳腺增生、多發性乳頭狀瘤,都會是高危因素,患乳癌風險是普通人五倍。通過資料庫的原始數據作出分析,我們希望找出其他高危因素,為制訂乳癌防控措施,提供科學基礎。
研究計劃的最後階段,會就「風險預測模型」評估其可靠性,計算個別人士的風險數值,日後會否有事等。乳癌資料庫正不斷努力,最終是希望少些人患病,人民生活健康,社會安居樂業。
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:
http://www.hkbcf.org
香港乳癌基金會電話:25256033

開心見誠︰當焦慮遇上感冒

開心見誠︰當焦慮遇上感冒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1130/18952358

E覆診時告訴我,他的驚恐症復發,他覺得跟最近服用的傷風藥和咳水有關。
E患有驚恐症,最初是因為升職之後工作壓力太大而引發,在服食了藥物和接受心理治療之後,他的驚恐症在過去兩年已經非常穩定,差不多已沒有發作。E亦學會了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下班之後會和朋友見面「吹水」吃飯,又會到健身室做運動,可以說是不應該會復發的。細問之下,E在過去半年生活並沒有甚麼轉變或者過量的壓力,在他的驚恐症復發之前唯一的改變就是一場大感冒,看過幾次醫生,吃過好幾種的傷風藥和咳水,到最後更加了氣管藥。
其實E不是第一個覺得傷風藥和咳水會影響焦慮和驚恐的病人,間歇亦有病人有同樣的投訴,究竟傷風藥和咳水是否對焦慮和驚恐有影響?
相信對一般沒有焦慮驚恐症的傷風患者,服食傷風藥和咳水是不會有甚麼情緒影響,不過傷風藥和咳水含有麻黃鹼類(Ephedrine)的藥物,本來是用來擴張氣管和收鼻水,但這些藥物也有刺激中樞神經的作用,對於本來有驚恐焦慮的病人可能會增加焦慮的情緒,甚至誘發驚恐發作。
此外,當病人咳得厲害、支氣管發炎甚至開始哮喘發作,醫生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(Theophylline),這種藥能夠擴張氣管舒解氣喘,所以在哮喘或氣管生病的時候是一種常用的藥,不過這種藥也會刺激中樞神經,引起手震和心跳的副作用,對於有焦慮驚恐的人也可能會引致焦慮的感覺甚至驚恐發作。
當然傷風感冒本身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壓力,這個壓力雖然和工作壓力或者要面對打擊時的壓力不一樣,但身體有病的壓力同樣可能會誘發焦慮和抑鬱的情緒,對於本身有驚恐症的病人亦可能會增加發作的機會。
如果過去並沒有患焦慮驚恐的話,服食傷風藥、氣管藥或咳水是不需要擔心的,不過對於有焦慮驚恐的患者,如果過往服食這些藥物之後察覺到情緒上有改變,可以跟醫生商量在處方時盡量避開或者減少麻黃鹼和哮喘藥的份量,以減少對情緒或驚恐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