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24日
感冒看中醫
過去兩周,香港受東北季候風的影響,溫度曾驟降至10度以下;身體皮膚的毛孔和鼻腔的黏膜未能適應溫差,感冒症狀如畏寒、流鼻水、咳嗽、頭痛等便相繼出現。
有些人認為,中醫治療感冒的療效緩慢,實際上,中醫治療感冒以辨證論治為原則,不同的臨床症狀會被歸納為不同證型,不同治法,不同用藥,不同服藥的次數及方法;目的是要緩解症狀的同時,找出病的根源,增強自愈能力。
中醫認為,感冒證型可分為風寒感冒、風熱感冒、暑濕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四種,雖然各自的症狀不同,但其中的風寒及風熱也因風(註一)而起,犯的是身體最表層,如皮膚、頭部及呼吸道。
風寒感冒多見於冬春,症狀包括怕冷、發燒、頭痛身痛、無汗、鼻塞、流清鼻水、咳嗽吐稀白痰、不口渴,但喜歡熱飲、舌苔薄白。
流感起病急
風熱感冒多見於夏秋,表現為發燒重、微怕風、頭脹痛、有汗、咽喉紅腫疼痛、鼻塞流黃涕、咳嗽、痰黏或黃、口渴喜飲水、舌尖邊紅、苔薄白微黃。
暑濕感冒多見於夏季,症狀可見惡寒發燒、頭痛頭脹、胸口翳悶、 口淡無味、食欲不振、腹痛腸鳴、嘔吐腹瀉、自覺乏力等症。
流行性感冒中醫稱為時行感冒,與風熱感冒相似,但起病急,發病不限季節,有廣泛傳染性,早期與風熱感冒相似,但病情較重,會出現發高燒及發冷,有明顯的頭痛及肌肉痠痛,甚至腹痛、腹瀉、嘔吐等,嚴重的可以影響其他臟腑,病情惡化而合併他病,例如高熱持續不退、呼吸急促、唇甲青紫、精神迷糊,小兒驚厥等。
氣血不足、肺臟較衰弱或大病後、月經期或經期前後的女性、長者或兒童,也是感冒高危一族。感冒初起時,中醫常用汗法刮沙或拔罐療法去配合中藥治療。「汗法」即所謂的「焗汗」,就是利用熱水浴,蓋被穿衣,配合發汗的中藥,令身體微微出汗。
不論是風寒、風熱、暑濕或流感,也可以在背部的督脈及膀胱經,大腿兩側的膽經,作刮沙或拔罐,有逐寒祛濕、疏通經絡、清熱拔毒、平衡陰陽、增強正氣,激發人體自身免疫的功能。
用藥看體質
用藥方面,一般也是以解表發汗為主,若為風寒會予以辛溫之藥如荊芥、防風、桂枝等;風熱當用辛涼如菊花、桑葉等;患暑濕者當以清暑祛濕藥如藿香、佩蘭等;時行感冒應重用清熱解毒之品如板藍根、蒲公英等;體質虛患感冒者則用補益的中藥如黃芪,人參去增強自愈能力。
中醫看感冒,除了考慮證型之外,用藥時也要根據病人本身的體質、年齡、發病原因,標本兼固,才不會出現服藥後的後遺症,如身體疲倦、頭暈欲嘔、令病情反覆或惡化的現象。感冒後的調理,更是中醫所重視的,以下的補益脾肺的藥膳,適合感冒後體虛者服,可增加正氣,提高抗病能力:五指毛桃10克、茯苓10克、白朮10克、淮山10克、黨參10克、蓮子15克、百合10克、麥冬10克、防風10克、無花果兩枚、瘦肉200克,六碗水煲兩小時,粗鹽調味。
作者為註冊中醫
註一:風——中醫認為風是百病主導,在不同季節,風會夾着不同時令之氣,侵犯人體而得病;在春天,風會夾濕,長夏受風熱;金秋成風燥,在冬令,寒與風就一起作祟。患感冒時勿以劇烈運動、焗桑拿、蒸氣浴或練習高溫瑜珈作焗汗方法;反覆的冷熱交替或大汗淋漓,只會傷氣傷陰,進一步令病情惡化。
隔周一刊登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