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November 29, 2014

乳你同行︰乳癌風險評估

 乳你同行︰乳癌風險評估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1130/18952362

乳癌資料庫成立第一年,約有一千人參與登記,發展到今天有萬三位病人參與,每年新確診個案,接近四成病人參與,公私營病人參與比例是7比3。所衍生的數據,確屬具代表性。資料庫取得成功,實有賴公私營醫護人員的支持,將資料庫的訊息傳給病人。
過去廿年,香港乳癌病人增幅達三倍,由九三年至今,每年發現入侵性乳癌人數,由一千人升至三千四百人,還未計零期病人,若計及那四百多人,一年乳癌新病例近四千宗,平均每十五位婦女,便有一人患上乳癌,情況頗為嚴峻。
資料庫成立第一件事,是想了解乳癌為何增長那麼快,病人的風險因素是甚麼。乳癌實況「第一號」報告,結果分析到四大重點。(一)有七成多病人運動不足,每星期不足三小時,而醫學角度,運動可減低乳癌風險。(二)約有三分二病人從沒餵過人奶,而女性餵母乳多於六個月有保護作用。(三)有三分之二病人覺得生活有壓力,其中有一半時間更生活在很大壓力之下。(四)有三、四成病人超重或過胖,肥胖與乳癌有關。
今年五月,乳癌資料庫與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,簽了一項為期三年的合作意向書,研究乳癌病人承受風險的特點,希望從中分析到哪些高危因素是關鍵,以找出乳癌誘因,作出預防。研究正進行中,希望明年會有初步報告出來。分析結果,亦可區分哪些因素,令過去廿年乳癌數字大升。
研究第二步,會做病例對照研究,比較乳癌病人與普通市民在風險因素的差別。之後的第三步,計劃建立一個「風險預測模型」,預測如果一個普通人,若有某些高危因素,其患乳癌風險會是多少。全球醫學界知道,女士若患過非典型乳腺增生、多發性乳頭狀瘤,都會是高危因素,患乳癌風險是普通人五倍。通過資料庫的原始數據作出分析,我們希望找出其他高危因素,為制訂乳癌防控措施,提供科學基礎。
研究計劃的最後階段,會就「風險預測模型」評估其可靠性,計算個別人士的風險數值,日後會否有事等。乳癌資料庫正不斷努力,最終是希望少些人患病,人民生活健康,社會安居樂業。
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:
http://www.hkbcf.org
香港乳癌基金會電話:25256033

開心見誠︰當焦慮遇上感冒

開心見誠︰當焦慮遇上感冒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1130/18952358

E覆診時告訴我,他的驚恐症復發,他覺得跟最近服用的傷風藥和咳水有關。
E患有驚恐症,最初是因為升職之後工作壓力太大而引發,在服食了藥物和接受心理治療之後,他的驚恐症在過去兩年已經非常穩定,差不多已沒有發作。E亦學會了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下班之後會和朋友見面「吹水」吃飯,又會到健身室做運動,可以說是不應該會復發的。細問之下,E在過去半年生活並沒有甚麼轉變或者過量的壓力,在他的驚恐症復發之前唯一的改變就是一場大感冒,看過幾次醫生,吃過好幾種的傷風藥和咳水,到最後更加了氣管藥。
其實E不是第一個覺得傷風藥和咳水會影響焦慮和驚恐的病人,間歇亦有病人有同樣的投訴,究竟傷風藥和咳水是否對焦慮和驚恐有影響?
相信對一般沒有焦慮驚恐症的傷風患者,服食傷風藥和咳水是不會有甚麼情緒影響,不過傷風藥和咳水含有麻黃鹼類(Ephedrine)的藥物,本來是用來擴張氣管和收鼻水,但這些藥物也有刺激中樞神經的作用,對於本來有驚恐焦慮的病人可能會增加焦慮的情緒,甚至誘發驚恐發作。
此外,當病人咳得厲害、支氣管發炎甚至開始哮喘發作,醫生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(Theophylline),這種藥能夠擴張氣管舒解氣喘,所以在哮喘或氣管生病的時候是一種常用的藥,不過這種藥也會刺激中樞神經,引起手震和心跳的副作用,對於有焦慮驚恐的人也可能會引致焦慮的感覺甚至驚恐發作。
當然傷風感冒本身都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壓力,這個壓力雖然和工作壓力或者要面對打擊時的壓力不一樣,但身體有病的壓力同樣可能會誘發焦慮和抑鬱的情緒,對於本身有驚恐症的病人亦可能會增加發作的機會。
如果過去並沒有患焦慮驚恐的話,服食傷風藥、氣管藥或咳水是不需要擔心的,不過對於有焦慮驚恐的患者,如果過往服食這些藥物之後察覺到情緒上有改變,可以跟醫生商量在處方時盡量避開或者減少麻黃鹼和哮喘藥的份量,以減少對情緒或驚恐的影響。

冷氣太凍 露臍招痛經

冷氣太凍 露臍招痛經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1130/18952354

【雙膝痠軟】
20多歲的陳小姐熱愛行山,約半年前遠足時,不慎落山扭傷膝關節,要用枴杖走路。她受傷後曾接受磁力共振檢查,但未見有大礙,之後接受針灸治療痊癒。至最近她再因膝痛求診,懷疑因受風寒及濕邪入侵致病。
她說,身體一向健康,病痛不多,最近一次做運動出了一身大汗,未及抹掉汗水便匆匆換上短裙,趕到餐廳與朋友吃飯,懷疑餐廳冷氣大開,令膝部受風寒及濕邪入侵,導致氣滯血瘀,經絡不通。她頓時感到膝痛,走路乏力,尤其上落樓梯感到雙膝痠軟。她之後向中醫求診,同時接受針灸鎮痛,與並祛風寒、通經絡治療,幫助經絡血氣運行暢順,膝痛有改善,現時外出她也避免穿短裙或短褲。

須補陽氣通經絡

同樣受關節痛困擾的林小姐,平日經常手腳冰凍,身體屬陽虛體質。但她外出時,總愛穿上短褲、露臍上衣及高跟鞋,每當進入冷氣地方,都會感到膝部痠軟乏力,足踝關節因曾扭傷引致舊患復發並痛經,秋冬後情況更差。她遂求助中醫,服用補陽氣、通經絡的中藥一段時間後症狀改善。
《蘋果》記者 

着熱褲 風寒入侵傷關節

着熱褲 風寒入侵傷關節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news/art/20141130/18952353

本報訊】天氣轉涼,無礙女士們繼續穿上短裙、熱褲「騷美腿」的決心,但小心涼風習習,風寒入侵雙腿,增加膝關節痛及關節舊患復發風險。中醫師提醒冬季衣物勿太短或太少,以圍巾包頸則可避免頸部受風寒襲擊,平日勤運動及曬太陽有助身體陰陽協調,對抗寒氣。
記者:梁麗兒
中醫學認為冬天保暖不足,容易受風邪、寒邪或濕邪侵擾。風邪指自然界的風、室內的冷氣等,寒邪則指寒冷的環境。濕邪是指外在環境的濕氣,或身體的內濕,如沒有抹乾運動的汗水,身體反吸入汗水致濕邪入侵。當中陽虛人士最容易中招,此類體質人士,平日容易怕風怕冷、手腳冰冷及臉色蒼白。

血液流動慢 肌肉冰冷

註冊中醫師嚴耀堅指出,女士常穿短裙或短褲,因暴露腳部關節,令關節容易受到風邪、寒邪或濕邪其中一種或結合侵擾,引起氣滯血瘀,使雙腳的血液流動變慢,局部肌肉變冰冷。在血液和氧份供應不足下,容易引起關節發炎或疼痛。若寒邪、濕邪同時入侵,凝聚關節內,關節變得沉重、腫脹,引致氣滯血瘀,誘發關節痛症,如膝關節腫脹,痠痛等不適。
若風邪與寒邪同時入侵,易令關節舊患復發,如膝關節痛、肩周炎、腰痛、足踝關節等復發;如腹部受寒邪襲擊則可加劇痛經。他指臨床上近期也多了年輕病人因周身痛求診,如膝痛、腰痛及頸痛等,多與風寒濕有關。衣服露出腰部,讓冷風「吹正個肚」,容易令腸受寒邪引致腹瀉,尤其脾虛、怕凍及腸胃寒濕人士。
穿衣不足會令風邪有機可乘,經口鼻、皮毛入侵身體襲肺,引發感冒。中醫認為「肺主氣,外合皮毛」,意思指肺主管全身的氣運行,並負責毛孔開合,令身體免受病邪入侵,氣運行得好,代表抵抗力也好,病痛也會減少。
要提防受風邪、寒邪或濕邪襲擊,除避免穿得太薄、太短,減少暴露身體外,使用頸巾、披肩保護頸部也十分重要。頸前有「天突穴」、「膻中穴」兩個穴位,頸後有「大椎穴」,此三個穴位與肺息息相關,很多時用作治療肺系疾病,頸部適當保暖,可免這些穴位受風邪、寒邪入侵。
都市人經常捱夜,要保持早睡早起的習慣並不容易。嚴耀堅表示,人體在冬天會揮發及耗損更多陽氣抗寒,所以更要早睡早起,保持睡眠充足,幫助陰陽協調,補充陽氣,故至少要睡八小時。另外,多做戶外運動、多曬太陽,也有助身體吸收陽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