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November 5, 2013

乳癌篩檢切勿包括癌指數

2013年11月5日

乳癌篩檢切勿包括癌指數

從信箱收到身體檢查的傳單,打開一看,其中一項是「乳房癌指數(Breast Tumor Marker)」——看似相當平常,一般人都認為以癌指數(Tumor Marker)來查找有否乳癌是很自然的事呀﹗
可是外科專科醫生指出,有些病人的癌指數合格,卻在半年後診斷有乳癌硬塊;原來癌指數不適用於未確診的乳癌檢查,因為其數字高低未能反映實際狀況。假如沒有經過醫生解說,市民隨時錯過治療機會,或誤以為有病而虛驚一場。
癌指數是指以抽血檢驗當中的特殊蛋白質數量,因為癌症可令這些蛋白質增加;蛋白質數量愈高,癌細胞愈活躍,指數便愈高,而癌症期數與癌指數是成正比的。
然而外科專科醫生熊維嘉表示,癌指數並不適用於作為乳癌的篩檢;不同的癌症可在血液製造不同的蛋白質,而乳癌的蛋白質名為CA15-3,可是乳癌的癌指數是低敏性的,即檢查結果不準確,用在已確診的一期病人的身上,只得一成出現呈陽性反應。
而已經確診的二期病人身上,亦只有兩成呈陽性。所以,以抽血檢查癌指數來查找乳癌,是不會有準確答案的。
曾有病人出現硬塊,往內地作抽血檢查,報告顯示CA15-3的水平正常;然而半年後病人漸覺不妥,硬塊已達直徑兩厘米,估計做檢查時硬塊已有直徑一厘米,於是在港求醫,始發覺身患乳癌,報告結果未能使病人盡快作進一步檢查,結果延誤治療機會。
報告「正常」卻有硬塊
熊醫生指出,在任何情況下,不應該在有病徵的情況下只以抽血作檢查,或無病徵的情況下當成篩檢;正確程序應為出現硬塊後,以X光檢查再加上抽組織檢查,才可準確知悉實況。
如已證實為乳癌一期,在量度癌指數之後,可以對照之後指數的數目及治療過程,以察知治療是否有效減少癌細胞,所以癌指數的功用是監察治療。不過先決條件是本身的癌指數高企,才可以觀察得出其變化。
另外,用在部分的癌症檢驗,癌指數可呈現有效的結果,例如是肝癌的甲胎蛋白(AFP),只要市民本身有高危因素,如乙型肝炎、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等,就有須要進行癌指數檢查。
乳房造影兩年一次
熊醫生絕不建議市民在抽血後一次過檢查所有癌指數,因為醫生須按照病人病徵、家族病史及其他疾病來決定檢查方法,絕不能單以抽血化驗作「大包圍」檢查;所以如非醫生要求,一般市民作乳癌篩檢時,不應將抽血檢查癌指數包括在內,而正確的乳癌篩檢應包括乳房造影(Mammogram)、醫護人員檢查及自我檢查。在香港,四十五至五十五歲女士罹患乳癌的人數急升,故此女士在四十歲開始接受篩檢,是最恰當的時機。
乳房造影以X光進行,有市民擔心會帶來輻射影響,熊醫生解釋乳房造影本身的輻射量極少,而香港乳癌基金會建議女士在四十歲後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造影,不會引發癌症,所以女士毋須過份頻密檢查,或於年輕時就進行篩檢,以減少接受輻射的機會。
X光是乳癌篩檢必做的檢查,最多科學數據指乳房造影可較為準確找出癌症,降低死亡率,暫時未有其他代替。
磁力共振檢查高危
除了按時進行乳房造影,再加上醫護人員檢查及自我檢查,已足夠女士提防乳癌的侵襲。不過,高危人士或極高危人士,可能須要每年一次乳房造影,甚至要加上磁力共振檢查。
熊醫生指高危因素包括家人曾有乳癌歷史,家人於年輕時病發,或個人已知有基因突變。基本上,乳房造影如顯示一切如常,理論上市民便可放心;不過,就算檢查發現乳房有異,亦毋須立即恐慌,因為多數個案亦為良性,不過仍須進一步檢查後確認。
如對檢查結果有疑問,市民可否多找一名醫生諮詢?熊醫生表示可尋求熟悉乳房造影的放射專科醫生建議,因為他們觀察X光片的經驗十足,即使只有細微處不妥亦能找得出來。
3D造影看得更清
現時普遍以2D乳房造影為市民檢查,以儀器將乳腺擠壓,造影時令重疊的乳房組織分開,能較易找出癌症;至於近年出現的3D乳房造影,可從不同的角度為乳腺造影,能將乳房組織分層拍攝,免去組織重疊的麻煩,提升清晰度。本港暫時只得聖德肋撒醫院及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有此設備。
熊醫生又指出,對於乳腺密度稠密的女士,因為本身組織可遮擋腫瘤,現時可以2D乳房造影加上超聲波檢查來確認腫瘤位置,而3D乳房造影亦可以解決此一方面的困難。
然而市民不必刻意追求3D乳房造影檢查,因此技術仍在起步階段,一來儀器以西方女士為標準,來到亞洲地區後須再作研究,此外,3D乳房造影的過程比2D更花時間,可增加市民接收輻射的機會。
乳癌篩檢的迷思
上周10月31日本版一篇名為「一人獲益的代價」的專題指出,乳房造影篩查可以帶來「過度治療」的問題,即病人接受治療與否,亦不會改變些什麼,因為硬塊生長緩慢,病人直至自然死亡或因其他疾病死亡,乳癌亦未病發過。
然而篩檢可令這些病人接受過度治療,無端帶來身心痛苦。熊醫生表示,本地因乳癌篩檢引致過度治療的研究不多,但肯定中國及香港亦有此情況出現,他亦指篩檢可能有漏網之魚,錯過了有癌症的病人,從而使她們沒有在早期得到治療。
沒有人知道誰是被過度治療或錯過治療的一個,而有很多個案在篩檢時找到癌症,市民須約見專科及抽組織後,才知道是良性抑或惡性腫瘤;不過就算結果顯示並無癌症,但在得知結果之前,內心充滿焦慮。
據外國研究證實,在所有乳癌篩檢之中,有一成是過度治療的,但熊醫生表示有九成在將來有機會病發;篩檢的確能幫助大部分人獲得治療,免卻死亡威脅,所以要從中取得平衡。
 
撰文︰王家瑜

潘智文-基因測試肺癌治療指標

2013年11月5日

基因測試肺癌治療指標

隨着醫療科技愈見發達,乳癌已可透過基因測試,檢測高危一族,以便預防與及早發現進行治療。
可是肺癌的基因測試與乳癌有所分別,現時肺癌沒有基因測試能準確找出高危一族,不過基因測試在肺癌晚期病患者的應用上,卻發展到作為一種必須的測試,其測試結果可作為治療指標。就腫瘤的性質處方針對性的標靶藥物,療效可事半功倍。
一般來說,當確診患有腺性肺癌時, 70%患者病情已達晚期(三期B或四期),顯示癌症腫瘤已擴散至淋巴系统,癌腫轉移至其他器官或出現肺積水,均難以進行手術,這類病人必須進行系統性治療。醫學界近年開始對基因的認識更多,發現部分肺腺性癌擁有基因變異,而較為人熟悉的是EGFR基因突變引致的肺腺癌。近年更發現另一個致癌基因ALK,在亞洲約佔6%肺腺癌患者具有這種基因突變。
若EGFR或ALK基因測試呈陽性的肺癌患者,則可考慮服用針對該基因的標靶藥,成效高達六至七成,副作用比化療較輕微;至於基因測試呈陰性者,則接受化療較為有效,所以基因測試成為決定性的治療指標。
肺癌病人在進行系統性治療前,必須抽取癌細胞組織進行組織化驗及考慮進行基因測試。患者可進行正電子掃描檢查,以確定腫瘤的分布位置,然後抽取肺部的主腫瘤組織作檢查,若腫瘤靠近中央氣管,會透過內視鏡進行;如腫瘤在肺部的周邊,會運用體外穿刺,利用抽針於胸腔皮膚穿入,抽取組織檢驗。
進行基因測試主要是檢測EGFR及ALK有否基因變異,其結果便可作為治療的指示,針對變異的腫瘤性質對症下藥。然而,確定第一線藥物為標靶治療後,若不幸出現抗藥性或病情惡化,便要考慮進行化療或其他治療。
作者為香港浸信會醫院
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
隔周二刊登

「網上自療」小心令病情惡化

2013年11月5日

「網上自療」小心令病情惡化

在網絡時代,人們碰上任何疑難都習慣上網尋求答案,包括身體健康出問題時,也上網尋找資訊來斷症,甚至自行開藥方。港大調查顯示,自從社交網站和博客流行,48%的網民減少了求診次數,轉為自行處理身體不適。
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上月訪問了逾500名25至60歲市民,以了解港人「網上求診」的情況。其中48%受訪者表示,與社交網站和博客出現前相比,現在較少看醫生。另外有54%受訪網民認為,網上的保健資訊可信。
家庭醫生張永德指出,網上的醫療資料常有謬誤,例如菇類可抗癌、蜂蜜治鼻敏感等坊間常見的講法,療效都未獲得證實。市民若單靠網上資訊來斷症或自行處方,可能會影響病情或延誤診治。
他說,曾有一名鼻敏感患者聽信網上療法,在幾日內飲了四瓶蜂皇漿,引發急性哮喘。另一名高血壓患者自行終止治療,改為接受推拿按摩,結果延誤了病情,導致急性中風及半身癱瘓。他提醒市民,上網瀏覽醫療資訊時,須留意內容有否經專業醫生核實,而療法和藥物亦視乎體質而異,必須徵詢醫生意見。

Sunday, November 3, 2013

日光和淋巴癌

日光和淋巴癌

兩位朋友都得了淋巴腺癌,一位是大學裏的醫科教授,一位遠在澳洲,患病位置都在頸部。醫科教授接受外科摘除手術,沒有化療,在澳洲的朋友決定不接受任何傳統療法,用食療,配合生活方式的改變,從根本上改變體質,讓身體不再適合癌細胞的生存,從而使自己恢復健康。這需要很大的勇氣,所以他和一班也是患癌的朋友組成「癌友俱樂部」,互相照顧互相支持。這是用生命為自己的選擇做最後的判斷,醫科教授和澳洲的朋友都在同一個砝碼上,因為從時間得到的證據來看,傳統醫學對癌症並沒有什麼治療的好辦法。
澳洲科學家對淋巴腺癌有突破性的發現,悉尼大學的克裏克博士曾經懷疑,過分接觸日光可能導致這一癌症的發生,但結果出人意料,他們的調查對象是 20歲至 74歲的成人,受調查的淋巴腺癌患者有 704人,調查內容是他們過去的日光接觸程度,時間長度最長可達 60年,結果發現,接觸日光的頻率越高,患淋巴腺癌的危險性反而越小。接觸日光最多的調查者,患淋巴腺癌的機率要比接觸日光最少的人低 35%。大量接觸日光可以幫助身體產生大量維生素D,而維生素D能夠有效遏制癌細胞的產生。上述研究刊登在 2010年 12月 10日出版的《國際癌症研究》月刊上。如果有癌症,要在短期內攝取最大量 B17,我在 2011年 6月 12日《癌症的飲食》一文中有詳細的介紹。十穀米是必需的,不想腦中風,也必須吃十穀米

癌症的飲食

癌症的飲食

癌症化療後不應該吃什麼?克雷布斯 Dr. Krebs博士父子是美國另類癌症醫生,要求他的病人不准吃肉。癌症可以看做是一種多元缺乏症( deficiency disease),癌症患者多數缺乏兩種營養素:消化蛋白質的胰酵素和維生素 B17。他認為病人已經缺乏胰臟酵素了,不能再吃肉來消耗更多的胰臟酵素,缺乏胰臟酵素,癌症細胞就可以躲過免疫系統的監視,這時飲食中如有足夠的 VitB17,它就能提供了身體的第二道防線。
如果有癌症,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短期內盡可能攝取到最大量 B17。克雷布斯 Dr. Krebs博士建議成人每日吃 10粒帶苦味的杏仁來預防癌症,例如中藥的北杏即含有 B17,每日 30-50粒為癌症病人的營養補充品。少數癌症病人吃了杏仁會有噁心反應,診療中心建議減少食用量,讓身體適應後再漸漸增加份量。中醫傳統上用苦杏仁的劑量是 3-9克沖泡,因苦杏仁有毒性。
其他含豐富 VitB17的有:桃子種仁、蘋果種籽、美國棗子種仁、李子種仁、櫻桃種仁、及油桃種仁。其他含有 B17的食物還包括:小米 millet、蕎麥 buckwheat、夏威夷豆 macadamia nuts、竹筍、綠豆、利馬豆、青豆等等。食物中含有胰臟酵素的有木瓜及鳳梨。癌症病人最好每天食用一個木瓜及半個鳳梨。

打倒濕疹秘笈(上)

打倒濕疹秘笈(上)
《半畝田》針對濕疹的食療法已經更新了三次,第一次是傳統但有效的中式方法,見《嚴浩特選秘方集》,《嚴浩特選秘方集》有四集的盒裝,附帶有一個詳細的目錄,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找相對的食療法。第二次是布緯食療法加中式食療法,見《嚴選偏方》第1集,第三次是在第二次的基礎上分享廣大讀者的經驗,見《嚴選偏方》第2集。每一次更新加強都是因為找到了新的天然材料,今天這篇文章已經醞釀了很久,現在準備好了,在秋冬季節濕疹高峰的時候為有需要的讀者分享。
1,不要抓癢,越抓越癢,癢的時候用死海鹽,馬上止癢。2,用死海鹽沐浴泡澡,代替艾葉。3,保濕,用椰子油加甜杏仁油,大概一比一。4,服用布緯食療,或者冷榨亞麻籽油(以香港心腦保健會含高亞麻酸的亞麻籽油為標準),同時服用燐蝦油。5,不要用肥皂。6,要戒口,戒白糖與白糖做的任何食物包括甜品、巧克力、糕點、汽水、飲料,戒奶、蛋、番茄,戒白麵粉做的任何食物。盡可能少吃或者不吃白米,吃藜麥代替澱粉,吃小米、糙米、十穀米。要戒的食物是防止腎上腺被這些食物刺激而發炎,發炎皮膚便惡化便癢。7,要適當曬太陽,每天在早上或者黃昏的時候15分鐘,不要塗防曬劑。之後立即保濕。8,參考《嚴浩特選秘方集》中的食療。
所有食材,包括死海鹽,在香港心腦保健會都有。燐蝦油是今天第一次介紹,也是我辛勤發掘的結果,明天說其中的道理,也再一次講可以吃的食物與死海鹽等材料的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