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5日
基因測試肺癌治療指標
隨着醫療科技愈見發達,乳癌已可透過基因測試,檢測高危一族,以便預防與及早發現進行治療。
可是肺癌的基因測試與乳癌有所分別,現時肺癌沒有基因測試能準確找出高危一族,不過基因測試在肺癌晚期病患者的應用上,卻發展到作為一種必須的測試,其測試結果可作為治療指標。就腫瘤的性質處方針對性的標靶藥物,療效可事半功倍。
一般來說,當確診患有腺性肺癌時, 70%患者病情已達晚期(三期B或四期),顯示癌症腫瘤已擴散至淋巴系统,癌腫轉移至其他器官或出現肺積水,均難以進行手術,這類病人必須進行系統性治療。醫學界近年開始對基因的認識更多,發現部分肺腺性癌擁有基因變異,而較為人熟悉的是EGFR基因突變引致的肺腺癌。近年更發現另一個致癌基因ALK,在亞洲約佔6%肺腺癌患者具有這種基因突變。
若EGFR或ALK基因測試呈陽性的肺癌患者,則可考慮服用針對該基因的標靶藥,成效高達六至七成,副作用比化療較輕微;至於基因測試呈陰性者,則接受化療較為有效,所以基因測試成為決定性的治療指標。
肺癌病人在進行系統性治療前,必須抽取癌細胞組織進行組織化驗及考慮進行基因測試。患者可進行正電子掃描檢查,以確定腫瘤的分布位置,然後抽取肺部的主腫瘤組織作檢查,若腫瘤靠近中央氣管,會透過內視鏡進行;如腫瘤在肺部的周邊,會運用體外穿刺,利用抽針於胸腔皮膚穿入,抽取組織檢驗。
進行基因測試主要是檢測EGFR及ALK有否基因變異,其結果便可作為治療的指示,針對變異的腫瘤性質對症下藥。然而,確定第一線藥物為標靶治療後,若不幸出現抗藥性或病情惡化,便要考慮進行化療或其他治療。
作者為香港浸信會醫院
臨床腫瘤科顧問醫生
隔周二刊登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